舞剧《咏春》:武舞相融 以舞化心
融合非遗传承,舞剧《咏春》演绎武术与舞蹈的交响
舞剧《咏春》以其独特的“双非遗”题材,将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咏春拳”与当代舞蹈相融合,展现了舞蹈与武术精神的碰撞。该剧通过六幕——“立足”“彷徨”“理想”“离别”“困境”和“传承”,塑造了以“叶师父”为代表的武学英雄形象和半个世纪后电影《咏春》摄制组团队追梦英雄的普通奋斗者形象,以当代视角诠释英雄精神。
武术与舞蹈的交融
作为一部“双非遗”题材舞剧,《咏春》的创作者面对如何将咏春拳和香云纱这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入舞台这一难题。主创团队花费一年时间深入非遗生活,带领舞蹈演员向武学大师拜师学艺,通过打木人桩练习咏春拳,体会武术中对体力和能量的科学运用。
在舞蹈编创上,将咏春拳的典型动作和招式,如“日字冲拳”“摊手”“膀手”等融入舞蹈中,不仅展现出了咏春拳的实战技巧,也赋予了舞蹈独特的力量感和节奏感。舞者以精准的身体控制展现出咏春拳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最终形成了武舞相融、以舞化心的独特舞蹈语汇。舞台上,各门派武学顶尖高手,展开了登峰造极、精彩绝伦的对垒,成为该剧最突出的看点。
香云纱的艺术化融入
香云纱是舞剧《咏春》运用的另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一种古老的岭南面料,香云纱不仅被用于剧中的服装上,其制作工艺也被艺术化地融入剧情之中,舞台色调、人物造型和舞蹈风格上都有它的印记。
舞台上,香云纱以其独特的质感和光泽,在演员的表演与舞美配合下,呈现出流动的美感,为该剧增添了视觉冲击力与艺术表现力。女子群舞《香云纱》是舞剧《咏春》中的第一段舞蹈,展现的正是香云纱古老繁复的染制过程。舞者们头戴尖斗笠,身着红云纱裙、香云绸裤,将天地之间极具美感的劳作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戏中戏的双线叙事
《咏春》在聚焦英雄故事的同时,也在诠释着平凡人创造不平凡的英雄故事的精神。该剧在结构上设计了戏中和戏外两条戏剧脉络,形成“戏中戏”的双线叙事结构样式。
主创团队依靠电影特技和舞台屏风、云幕、投影、转盘等装置,对舞台时间和空间进行切割,使电影拍摄对象叶先生热血燃情的快意江湖和电影片场女导演、灯光师大春等追逐英雄的忙碌身影旋转交替出现。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打破门户之见,发展咏春拳;《咏春》电影拍摄片场,电影人以光影塑刻英雄,英雄的精神也成为照亮普通人成长的光束。两个时空中的人物都拥有完整的故事和成长脉络,虽然他们的遭遇各有不同,但心境却总是重合的,在两条线索、两个场景的设置中,两个时代的追梦精神实现了共振。